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考古界的“双面人”代价为何那么小 专业优势成犯罪利器

2025-10-28 02:11160鼎巢网网易新闻

在徐州汉文化发源地的地下,沉睡着无数承载华夏文明密码的瑰宝。李某白天带领团队进行保护性发掘,但夜晚却指挥团伙用炸药暴力破坏汉代王陵。这起案件震惊了考古界,最终在2025年9月17日随着最后一名嫌疑人被提起公诉而告一段落。涉案20余名犯罪分子悉数接受法律制裁,4000余件珍贵文物重见天日,数量堪比中型博物馆。

李某作为非遗传承人和汉石像研究专家,在考古圈内享有盛誉,能够仅凭拓片辨别汉画像石真伪,并掌握传统文物修复技艺。然而,这种专业优势反而让他在盗墓时更具破坏性。他不惜使用炸药破坏墓室结构,甚至暴力拆解文物,导致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出现不可逆损伤。这种白天保护、夜晚破坏的双重身份令参与办案的考古专家们感到难以置信。

案件侦破过程充满智慧与艰辛。警方从古玩城一件商代晚期弓形器入手,通过文博期刊发现店主关某发表的论文涉及多起在册文物被盗线索。顺着这条线索,警方摸排出8名前科人员组成的犯罪网络,其中竟包括盗掘秦东陵的刑满释放人员和汉代楚王陵盗掘者。2021年2月26日,专案组展开跨11省市抓捕行动,破获66起案件,追缴文物跨越北辛文化至民国时期,其中汉画像石就达200余块,多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墓志铭的发现,更直接校正了《万年少年谱》中的学术错误,堪称"以实物补史"的典范。

这起案件揭示了文物犯罪的三大特征:专业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犯罪团伙使用洛阳铲、炸药等专业工具,交易时采用黑话,重要交易坚持现金当场交付,形成"不见光"的地下网络。李某团伙甚至将文物藏于仓库隔墙,对外谎称"修复文物"。当专业能力被用于犯罪,其危害远超普通盗掘。正如办案民警所言:"他们不是不懂文物的价值,而是太懂了,所以更知道如何精准破坏。"

打赏 0
孤寡老人去世欠贷66万 民政局清偿 遗产管理人角色明确
孤寡老人宣先生生前向银行抵押贷款66万元,但因急病去世导致债务逾期。他没有留下遗嘱,也没有继承人,抵押的房产因此陷入“找不到被告”的僵局。为解决这一问题,闵行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

0评论2025-10-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