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SWIFT公布的最新人民币追踪数据显示,2025年9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位列第五,占比3.17%。与2025年8月相比,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15.53%,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6.74%。
近段时间,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公布的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占比数据有所波动,引起公众对人民币国际支付地位的关注。由于当前人民币国际使用的统计维度与市场指标繁多,不同指标的排名差异令公众对人民币实际国际支付状况产生困惑。
如何正确看待SWIFT公布的数据?衡量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情况应关注哪些数据和指标更为准确?答案可能与统计口径的根本区别有关。SWIFT作为全球最广泛的金融报文服务提供商,连接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多家金融机构,通过标准化报文传递支付、融资等指令,类似规范版“金融电报”,并基于报文数据进行币种支付排名,发布的货币支付份额数据长期被视作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参考。
然而,SWIFT统计限定于自身报文系统内,无法覆盖所有国际货币使用场景。以人民币为例,一位权威业内人士表示,SWIFT统计的人民币支付主要为离岸支付报文和部分跨境支付报文,低估了人民币实际的跨境支付份额。这种低估主要源于三类关键场景的遗漏。首先,中国自主建设的综合性支付系统CIPS兼具“资金流”和“信息流”功能,支持资金跨境结算和报文信息传输。随着CIPS功能不断完善,部分跨境人民币资金收付可通过CIPS实现。2024年,CIPS共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822万笔、金额17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43%,近3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5%和30%。2024年日均处理业务3万笔、金额6524亿元。
其次,不同货币统计范围具有不对称性。欧元、英镑等货币的境内支付常使用SWIFT报文,其统计涵盖境内、跨境及离岸全场景;而人民币境内支付可以通过国内独立清算体系完成,未被SWIFT统计在内。另外,我国同一商业银行跨国支付也可能不通过SWIFT,通过行内系统进行,进一步加剧数据偏差。如果各货币拉平统计口径,“人民币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排名更能反映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真实地位。



